集中控制 一鍵“啟停” 遠程操控
濱湖煤礦打造薄煤層智能化開采品牌
棗莊新聞網訊 據棗莊日報滕州報道 全國首臺套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在煤礦率先實戰,走在了全國同類型礦井前列;探索應用注漿錨索支護工藝,打造了全國第一個無單體工作面;井下在建TDS選矸和矸石回填系統,化解了環保壓力,實現了綠色開采……一項項技術革命、工藝創新,讓連續多年虧損的棗礦集團濱湖煤礦,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近年來,濱湖煤礦按照“協同有序、集約高效、傳承發展”的工作思路,明確“主攻點”,細化“路線圖”,用好提升裝備水平、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勞動組織“一提雙優”關鍵一招,爬坡過坎、砥礪奮進,礦井連續兩年實現了高質量盈利,一舉摘掉了“僵尸企業”的帽子,奏響了“美麗智慧濱湖”華麗逆襲的時代強音。
礦井化危為機、變劣為優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支撐。該礦瞄準建設“全國首座薄煤層智能化樣板礦井”目標,把智能開采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頭號工程,多方求索、精準選型、傾力實踐,攻克了空間設計、系統控制、配套采高等多項技術難題,在12層煤和16層煤成功應用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
據了解,該機組實現了在井下順槽監控中心和地面調度指揮中心對工作面采煤機、液壓支架、運輸機、轉載機等設備的集中控制、一鍵“啟停”和遠程操控。生產現場實現了“煤厚就是采高”,資源回收率達到99%,創出了單面日產4000噸的紀錄,較傳統裝備產量提高一倍以上,生產效能得到充分釋放,一鍵穿越數百米地層的夢想在薄煤層礦井成為現實。
“生產工序由原來的2名煤機司機跟機操作、6名支架工分段跟機拉架,變為1人遠程操控,2人工作面巡視。”該礦副礦長郭士啟說,勞動用工壓縮五分之四,把一線職工從艱苦危險的環境中和高強度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少人增安、無人則安”。
統籌推進高效快速掘進線建設,引進EBZ-230A型綜掘機、挖掘式裝巖機、液壓錨桿鉆車等先進設備,為掘進機安裝可視遙控裝置,人均工效增幅30%,保證了礦井正常的生產接續。協同推進“儲裝運”系統升級,實施南翼煤倉擴容和主井2#煤倉建設,能夠滿足生產儲存需要;主運和采掘工作面皮帶安裝集中控制裝置,實現了地面遠程操控,運輸效率提高30%以上;采煤工作面研究應用“注漿錨索式超前支護”,回撤工作面采用錨桿+錨索配合鋼梯全面支護方式,實現了工作面無單體。積極推廣N00工法沿空留巷工藝,探索應用井下TDS智能選矸和矸石充填系統,助推了綠色開采。
薄煤層智能化開采的成功實踐,引發了勞動組織變革,該礦在不降產量、不減進尺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以“三六制”為主導的作業方式,從去年9月1日起,率先實行了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集休”新模式,徹底顛覆了煤炭行業“24小時連軸轉”的傳統工作模式,加班打連勤成為歷史,職工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張勝奎)
棗莊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棗莊日報、棗莊晚報、本站原創”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于棗莊日報社和棗莊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棗莊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棗莊日報、棗莊晚報、本站原創”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與棗莊新聞網聯系。
※ 聯系電話:(0632)8166090